加快閥門產業資本走出去 緩解內部供需矛盾
所屬分類: 行業新聞
發布時間:2023-02-17
產能過剩”并非中國獨有,任何增長都是有限制的,在個體的增長觸及到極限后,就不得不將原本用于增長的過剩能量消耗掉,保持自己不致崩潰。各行業協會牽頭調研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重點將解決鋼鐵、造船和閥門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這標志著“去產能化”大幕拉開。借鑒美日等發達國家成熟經驗,治理中國式產能過剩將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重大課題。
20世紀60-70年代,為了緩解國內制造業的過剩產能,日本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采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將比較劣勢產業部門漸次外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受日元升值的影響,日本國內傳統制造業企業加快對亞洲和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投資,向海外轉移過剩產能。在此過程中,日本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海外投資,使其制造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產率的金屬工業、化學與機械閥門工業,即形成了以重化學工業為核心的制造業結構,形成了制造業拉動的雙引擎。
閥門產業經過前些年高速發展,工業產能過度擴張,市場環境惡化,雖然總需求逐年有所增長,但遠遠趕不上供給能力增長,比如球閥、閘閥、截止閥這種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產品質量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工業管理水平落后、知名品牌缺乏、發展方式粗放等矛盾,已經使行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今年中國閥門企業面臨出口壓力增大的局面,利潤水平不斷下降,眾多閥門企業紛紛通過擴大出口以求得生存,閥門產品出口金額隨之逐年遞增。閥門企業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從偏向數量、規模擴張轉向更注重追求質量、效益,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上海泵閥市場),促進中國閥門行業的良性發展。而受限于技術壁壘的其他中小型閥門企業,可以考慮地暖分集水器等閥門需求量大的新興細分領域,增強工程配套能力,提高閥門產品附加值。
隨著閥門技術的不斷發展,閥門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與之對應的閥門標準也越來越不可或缺。閥門行業產品進入一個創新的時期,不僅產品類別需要更新換代,企業內部管理也需要根據行業的標準深化改革。
因此,通過重新“洗牌”的過程的企業,上海明保閥門負責人覺得應該加強技術創新,從偏向數量、規模擴張轉向更注重追求質量、效益,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促進中國閥門行業的良性發展。而受限于技術壁壘的其他中小型閥門公司,可以考慮環保閥門、節能閥門需求量大的新興細分領域,增強工程配套能力。還可以通過“走出去”在其他國家生產,當地銷售或出口閥門產品,繞過相關國家的貿易壁壘。積極主動地創造外需,加快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去,積極推進“產能輸出”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內部供需矛盾,也將為中國的閥門企業全球化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繼“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好評如潮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推出的“建材下鄉”隨之而來。由于面臨出口困境,不少五金企業開始考慮“出口轉內銷”,該政策的出臺可謂雪中送炭。
櫥柜五金遇政策利好加強技術創新走低碳路線
建材下鄉為櫥柜和五金業提供機遇
業內人士認為,建材下鄉除了為櫥柜、五金等相關產業提供巨大商機外,也將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優勢企業拓展市場、落后產能退出。
據悉,建材下鄉的產品首先必須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有一定規模的、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盡管價格低廉,但生產工藝和水平落后的產品絕不會納入到建材下鄉的范圍之列。所以建材下鄉恰恰是鼓勵工藝先進、環保節能的建材企業發展的,而將低工藝、高污染、高耗能的產品拒之門外。
櫥柜五金需加強技術創新追求低碳
中國是公認的五金產品制造大國,其背景是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且廉價,但產品卻技術含量低,需要由制造者向創造者轉變。一流的產品銷往歐美,次品國內銷售,中國五金企業需要生產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產品。
時下,櫥柜業和五金業都出現了低碳熱,未來建筑將更加追求低碳、節能、綠色、環保。今后建筑行業必將大量采用具有低碳技術特征新型材料。新型節能、環保家居建材產品市場需求將維持長期增長態勢。不只是櫥柜企業,五金企業也勢必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更多節能型產品,同時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由能源密集型為主向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趨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眼下,一些國內五金企業逐漸從加工型企業發展成自主創新型的高附加值企業,定位于“國際化、專業化、技術導向、市場導向”,以出口貿易為主。櫥柜五金供應商也應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在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走出一片新天地。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大量中國企業通過貼牌(OEM)的方式實現了由小到大的邁進,但OEM只是產業發展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門窗五金企業在這個階段中實現了技術和經驗的提升,卻也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和資源代價,這終究不是企業發展的最終追求。中國門窗五金產品要實現國際化、要建成百年企業,必須從打造品牌入手。
在進入新世紀后,中國門窗五金行業承接了國際產業轉移的大任,用10年左右時間迅速上位,成為世界最大的門窗五金制造國。但品牌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根基和核心,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品牌意識在門窗五金行業內得到空前加強,打造品牌已成為業內有識企業構建百年大業的核心發展戰略。
“我們是有品牌的,國外的采購商和大客戶都知道我們,他們經常來采購我們的產品,我們還是某某跨國公司的金牌供貨商。”在以往談到品牌之于企業的重要性時,不少門窗五金企業的負責人都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是有品牌的把OEM制作當作品牌,這是10年前一些企業的模糊認識。
其實,這只能說明中國門窗五金制造行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已具備了較高水平的制造能力,所制造的門窗五金產品不再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產品的品質已獲得國際主流買家和市場的認可。但品質和質量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品牌建設取得最終勝利。中國門窗五金企業在國際市場分工中,仍扮演著較低層次的生產加工者的角色。
究其原因,雖然有能力生產出優質產品,但多數時候這些產品是通過OEM或ODM的方式提供給國際品牌商,缺乏品牌成為中國企業進行國際競爭時的致命缺陷。不可否認,貼牌生產的方式曾經讓中國企業在短時間內完成了最初的資本積累,但當積累到達一定程度后,這種生產方式又成為桎梏,成為企業向更高層次邁進的阻障。
眼下,一些國內五金企業逐漸從加工型企業發展成自主創新型的高附加值企業,定位于“國際化、專業化、技術導向、市場導向以出口貿易為主。門窗五金供應商也應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在擴大內需的大背景下走出一片新天地。
門窗五金產品,只有以優質的質量,才可贏得市場,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如果門窗五金產品的質量不能提升上去,不但市場將難以擴大,不利于品牌建設,甚至這些經過重重困難才贏得的穩定市場,也將逐漸失去。
新聞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關鍵詞: 加快閥門產業資本走出去 緩解內部供需矛盾
上一條: 未來三年 我國閥門市場或將超過美國
下一條: 閥門企業應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模式